人口流動向來是觀察區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重要窗口,也是觀察城市住房需求潛力的關鍵因素。
2024年末,我國人口數量比2023年末減少139萬,這是自2022年人口首次負增長之后的第三年。這種背景下,城市間人口爭奪戰愈演愈烈,房地產市場更加分化。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流動人口數量達3.76億,是1990年的16倍,占全國總人口的26.6%。這背后,是龐大的人口流動格局。人口究竟流向何處?
截至記者發稿,全國有23個省區市公布了2024年人口成績單:過去一年,7個省區市實現人口正增長,分別是廣東、浙江、新疆、福建、海南、安徽、陜西;天津、江蘇的人口與2023年持平,其余14個省份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這輪人口爭奪戰的最大贏家是廣東,2024年該省常住人口數量達1.278億,新增人口74萬,總量、增量、出生人口均位居全國之首。
至此,廣東連續18年為人口第一大省,連續7年為中國生育第一大省,且重回人口增長第一大省。深圳則成為國內第一的人口流入大市。
人口正涌向這些省市
一個城市的人口增長,或源于出生人口增長,或得益于外來人口涌入。從2024年人口流動格局看,人口正在涌入東南沿海的長三角、大灣區等地,比如廣東、浙江;在各省份內部,人口正在向省會城市、中心城市集聚。
我國人口超過8000萬的省份共有5個,廣東是常住人口第一大省,也是人口增長第一省。2023年廣東凈增人口49萬,2024年再增74萬,兩年合計增加123萬,帶動總人口創歷史新高。
廣東人口增長集自然增長與人口流入為一體。2024年,廣東出生人口113萬,死亡人口66萬,自然增長47萬;而外來人口凈流入27萬,相當于一個普通縣城的規模。
而且,廣東人口結構較為年輕。2024年末,廣東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達8484萬,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6.3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46個百分點。
廣東省的深圳、廣州,是人口流入最多的兩個城市。2024年,深圳新增人口19.94萬,居第一;廣州新增人口15.1萬,居第二。
人口增長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和產業。2024年,深圳GDP總量達3.68萬億元,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位列第一,并連續4年獲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城市”。
深圳還是年輕群體最想去的城市之一,其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服務業提供海量就業崗位,吸引全國人才。從人口結構看,深圳常住人口中15~59歲人口占比高達79.53%,平均年齡僅32.5歲。深圳的戶籍政策頗為寬松,這是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京上海所不能比擬的。
人口流入第二大省是浙江。2024年末,浙江省常住人口6670萬,一年新增43萬,且轄區內所有地市全部實現人口正增長。
去年浙江自然減少人口2.4萬,也就是說,去年浙江機械增長人口即新增跨省凈流入人口為45.4萬,其人口吸引力甚至超過廣東。
浙江省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湯海孺分析稱,浙江以民營經濟為主導,涉及面比較廣,對吸收勞動力比較有利。同時,浙江的區域經濟發展比較均衡,城鄉差別小,浙江所有設區市人口都保持增長。
2024年,新疆以9.38‰出生率與16萬凈流入人口,晉升人口增量第三大省(區),新增人口24.8萬。
人口為何流向新疆?有分析稱,一是國家層面的財政補貼支持力度,2024年國內對各省財政轉移支付的人均金額中,新疆達到1.79萬元,僅次于西藏和黑龍江。有了這一收入,就能夠使得新疆相當多人口不至于外流。二是地處大西北的新疆,越來越成為我國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陸路交通樞紐,帶動了新疆工業經濟發展和邊貿繁榮,從而吸引了國內其他省份人員來新疆做生意和務工。
人口增長第四大省是位于東南沿海的福建,去年新增人口10萬。第五是海南,去年新增人口5萬。
從主要城市人口增量排名看,前六名分別是深圳、廣州、合肥、長沙、南昌、杭州,去年人口增量均在10萬以上。除深圳外,都是各省的省會城市。特別是合肥和長沙,近年來人口吸引力不斷增強,常住人口均超過1000萬。因為房價低,長沙連續多年都評為“最具幸福感城市”。
近幾年,中西部省份大都采取了“強省會”發展戰略,通過做大做強省會,吸引包括資本、勞動力等要素資源的集聚,同時帶動全省發展。各大城市亦紛紛出臺“搶人”大招,區域間人口爭奪戰一觸即發。
這些地方人口大量流失
在人口超8000萬的五個大省中,過去一年,只有廣東保持人口正增長,江蘇首次零增長,其他省都是負增長。
近5年來,江蘇人口增量出現“斷崖式下跌”,分別為 8萬、28.4萬、9.6萬、11萬、0。照此趨勢,2025年江蘇省可能出現人口負增長。其主要問題在于新生人口不足。去年,江蘇人口出生率僅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5‰。由此可見,江蘇省仍然是人口流入型的。
目前來看,人口凈流出省份主要集中于東北及中西部省份。人口減少最多的是山東、湖南、吉林、云南、廣西和江西,減少數量都在10萬以上,特別是山東減少42.8萬。
2024年,山東省出生人口64.9萬,死亡人口81.7萬,自然減少人口16.8萬,由此計算,2024年凈流出26萬。而2023年山東常住人口已大幅減少39.82萬,2022年減少7.2萬。
相比廣東浙江等沿海大省,山東產業結構傳統,主要是石化、鋼鐵、冶金等資源型產業,尤其是缺乏對年輕人具有高吸引力的互聯網行業、數字經濟、金融行業、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的布局,是不爭事實。
人口總量下滑嚴重的還有湖南省,去年人口外流8.7萬,再加上生育率持續低迷,全年人口減少29萬。
不過,山東省會城市濟南,去年新增人口7.8萬,湖南省會城市長沙,新增人口10.39萬,說明省會城市對周邊地區人口仍有著較強虹吸性。
截至記者發稿,河南、河北、山西尚未公布2024年人口數據。從往年數據看,這三個省份也是人口流失大省。2023年,河南減少57萬,減少量第一;河北減少27萬,山西減少15.36萬。
作為中國城市級別最高的四個直轄市,2024年人口無一增長。天津常住人口在2023年增加1萬的情況下,2024年轉為零增長。上海、北京在2023年人口分別增加11.56萬、1.5萬情況下,2024年分別減少7.2萬、2.6萬。重慶則在2023年人口減少21.91萬基礎上,再度減少0.96萬。
過去4年,天津合計減少22.6萬,重慶減少18.46萬,北京減少5.8萬,上海減少8.17萬。
北京上海人口減少,其根本原因是自身劃定了人口天花板。尤其是北京,不斷紓解非首都功能,很多企業和高校外遷到河北等地。天津、重慶則不一樣,這兩個城市近年來不斷出臺政策“搶人”,卻依然沒有擋住人口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