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關系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質的提升,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這是2025年首場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城市更新工作在今年被賦予了更高的定位。
這也意味著,作為新一輪經濟挖潛力、穩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城市更新將發揮更為顯著的作用。
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城市更新重點任務
實際上,近年來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性在不斷上升,也是相關部門明確的工作重點。在與房地產有關的各種級別會議上,城市更新便是熱詞之一。
1月20日,全國城市更新工作部署視頻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會上強調,要進一步認識實施城市更新對于城市發展模式轉型、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重大意義,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城市更新重點任務。
何立峰指出,實施城市更新必須科學制定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干到底,做到資金和要素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規劃走。要講究策略方法,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先急后緩、有力有序,合理適用、因地制宜,科學確定改造目標和標準,讓群眾舒適舒心。
要落實項目資金平衡責任,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統籌利用各方面資金資源,構建好政府、市場與住戶之間的資金共擔機制。要堅持不動則已、動則必快、動則必成,按期高質量完成項目建設,確保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要加強組織保障,城市政府應切實承擔好主體責任,精心謀劃組織,務實推進城市更新項目實施,確保工程質量安全,中央有關部門要加強政策支持,共同推動城市更新工作取得實效。
去年城市更新完成投資約2.9萬億元
在政策的支持與推動下,城市更新已經進入到多樣化、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
住建部日前披露的信息顯示,2024年我國共實施城市更新項目6萬余個,完成投資約2.9萬億元。其中,就包括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區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等多種類型項目。
根據住建部介紹,目前全國已有410多個城市成立了城市更新工作領導小組,21個城市設立城市更新局,常態化推進城市更新工作專職管理。
在構建制度政策框架方面,1個省9個城市出臺了城市更新條例,92個城市出臺了管理辦法,150個城市印發指導性文件,城市更新目標任務、路徑程序逐漸清晰。
據悉,目前各地共出臺土地、規劃、財稅、金融等支持政策1000多個,發布技術標準、操作指南260多個,提升配套政策精準性。
此外,在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城市體檢,310多個城市編制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的同時,各地還創新多元化城市更新投融資機制。
共有12省設立專項資金給予獎補或貸款貼息,28個城市設立了城市更新基金,總資金規模達4550億元。各地通過政企合作、特許經營、企業承包、自主更新等,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是關鍵
進入存量時代,城市更新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常態。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2023年中國城鎮住宅存量約為335.5億平方米,城鎮住房套數約3.74億套。
如果中國城鎮存量住房按照每年2%的更新速度,那么將帶動全國每年7億平米左右的城市更新規模,涉及700余萬套的房屋。因此,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是開展該項工作的關鍵。
對于如何加快推進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在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崔霽看來,最主要的是要解決資金平衡問題,并對此提出一些建議。
崔霽近日在2025迎新易居論壇暨2024城市更新實戰優秀案例和優秀企業發布會”上表示,要正確認識房地產與城市更新的關系,支持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城市更新。要構建算大賬算總賬、算精賬算細賬的資金平衡機制,同時還要加快建立城市更新的專業服務體系。
參與上述論壇的業內人士認為,城市更新是未來地產行業的核心動力和重點研究方向,但需把握好“兩個關系的平衡”。
一方面,要平衡好歷史文化保護與現代居住需求的關系;另一方面,就是要平衡好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的關系,這也是城市更新的重點、難點和痛點。
特別是在政策方面,建立做“兩個減法”。一個是適時逐步取消核心城市的現行限制政策,以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另外就是在政府管制方面做減法,推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業內人士指出,尤其是在城市更新項目中,政府應明確劃定城市規劃、文化保護及風貌保護等紅線,之后將具體實施方向交由市場和企業決定。通過減少不必要的管制,優化政策環境,相信這將為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和城市更新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