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適合征收房地產稅嗎?
3月29日,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給予了否定答案。他說,“現在征收房地產稅還不成熟,征收要有理論基礎”。
“我還是這樣一種認知,就是房價漲了,跟磚頭玻璃有關系嗎?實際上是地漲價了。如果在這一個地方住了70年,建了房子如果要賣掉,當年買100萬元,現在賣500萬元,中間400萬元的增值部分可以收稅;如果一直住下去,雖然漲到500萬元,但生活的質量完全一樣,對存量部分且沒有流通的物品征稅,人們會很困惑,因為經濟的發展和地價上來以后,也沒有獲得地價的收益,住宅功能沒有絲毫變化。”吳曉求表示。
對于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吳曉求建議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政策大幅度搖擺不利于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吳曉求表示,過去一個時期以來,中國社會、老百姓的資產70%集中在房地產上,這是不正常的,也是房地產業過度金融化的一個表現,所以后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特別是‘三道紅線’管控,使房地產行業出現了問題,現在又開始大力倡導,這么大幅度的政策搖擺實際上不利于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同時,他認為,當前,中國還是一個邁向現代化的國家,中國城市化率剛剛過50%,城市化進程仍在逐步進行,要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中國的城市化率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在這一大背景下及疊加中國人口基數,房地產業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關系國計民生、城市化進程,也關系到整個經濟增長。
“所以,對于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要回到政策穩定和連續性上,要正確理解房地產業的重要性,要把它放在一個合適的地位上,而不是左右搖擺。”吳曉求說。
對于中國社會、老百姓資產70%集中在房地產上的問題,他認為是中國金融體系相對落后的問題,投資者很難獲得滿意的金融產品投資。
“所以,老百姓一看可以套利就買房,導致金融化過于嚴重,擾亂了房地產正常秩序,也讓很多有住房剛需的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房地產是消費品、是住宅,也是資產,但不是資產池中最重要的資產。”吳曉求說。
吳曉求認為,中國社會進入到現代化金融發展國家之后,實際上居民對財富管理的需求是越來越多的,需要管理財產的方式不限于銀行儲蓄。除了增量部分或者是流量部分每年都有增長之外,存量部分也需要得到保持增值,這就需要一個很好的金融市場、金融體系,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這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重要的基石,能夠滿足人們多樣化需求,特別是財務管理需求。
“讓老百姓富裕起來,金融創新還需要發力。”吳曉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