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離開這個世界時,房子歸金融機構;在此之前,你可一直按月領取資金。”這便是“以房養老”的最通俗描述,業內也稱“倒按揭”。
今年10月下旬,北京提出“以房養老”概念,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倒按揭”試點。北京并非第一個“吃螃蟹”的城市,早在2007年上海便推行以房養老試點,但因障礙眾多該業務目前幾乎已淡出。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日益加重,以房養老已在不少國家被廣為推行。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已有銀行準備在濟南推出以房養老服務項目,“目前相關員工正在接受項目推出之前的培訓”。
濟南或破冰:最快將于下月推出“倒按揭”
10月25日,記者從一家銀行的濟南分行了解到,以房養老按揭業務是該行借鑒國外“倒按揭”的思路,結合國內特點及養老傳統推出的養老貸款項目,目前在北京已開始試點。該項目能緩解子女贍養老人的壓力,增加老人可支配資金。
問及在濟南將何時推行時,該行人員稱:“目前與該項目相關的人員正接受培訓,如果一切順利,有望在下個月便可以在濟南推出以房養老‘倒按揭’服務項目。”采訪中記者發現,準備推出以房養老“倒按揭”服務項目的金融機構,在濟南目前尚只有這家銀行。
美好愿景:退休前“人供房”,退休后“房養人”
與濟南相比,北京以房養老項目已進入到實質性操作層面,具體做法值得借鑒。
10月24日,記者從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北京發布的“十二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中,首次提出“以房養老”概念。接受采訪時,工作人員描繪了以房養老的圖景:年輕時貸款買房,到60歲臨近退休時把房貸還清,然后把房屋抵押給銀行或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這些機構根據房屋估價每月支付一定資金,老人晚年衣食無憂直至終老。房主身故后,金融機構將房產出售,所得用來償還貸款本息,升值部分歸抵押權人所有。
對此,北京市老齡辦相關人員表示,通俗來說,“倒按揭”就是退休前“人供房”,退休后“房養人”。政府鼓勵商業保險企業、商業銀行或住房公積金管理部門開展“以房養老”試點業務,“這并不是說政府部門要去開展,而是由政府來鼓勵企業等相關機構去試點開展這項業務。”
銀行試點:總體業務量尚不太大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一家銀行已在北京推出以房養老“倒按揭”服務項目———凡年滿55周歲的中老年人,或年滿18歲的法定贍養人,以房產作為抵押,就可向銀行申請貸款用于養老。
接受采訪時,該銀行北京分行人員告訴記者,“以房養老”在具體操作時,當事人把房屋抵押給金融機構,銀行將根據所抵押房產的價值和合理的養老資金確定貸款金額,累計貸款額最高不超過所抵押住房評估值的60%,且每月支付的養老金不超過2萬元。借款人只需按月償還利息或部分本金,貸款到期后再一次性償還剩余本金。如果到期后不能償還本金,將以所抵押房產處置后資金償還銀行貸款。
該人員稱:“該項業務申請門檻較高,辦理該業務的申請者至少須有兩套以上住房,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10年,貸款也必須用于養老。目前,該項目總體業務量不太大。”
即將在濟南推出“倒按揭”項目的這家銀行,接受采訪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已有一些客戶群在關注該項目了,但總體數量不是很大。
前車之鑒:上海以房養老無奈擱淺
為解決日益嚴峻的養老問題,讓老年人維持較高生活水準,早在2007年,上海便有金融機構開始推行以房養老“倒按揭”。
10月25日,記者與上海公積金管理中心取得聯系。據介紹,當年上海試推過兩種以房養老模式:一種是“以房自助養老”,即65歲以上老年人將自有產權房屋出售給市公積金管理中心,并選擇在有生之年仍居住在原房屋內,出售房屋所得款項在扣除房屋租金、保證金及相關交易費用后全部由老人自由支配;另一種是“倒按揭”模式,即指投保人將房屋產權作抵押,按月從金融機構領取現金直到亡故,相當于金融機構通過按月付款的方式,購買投保人的房屋產權。
該人員介紹:“以房養老實現需要3個條件,首先當事人需要擁有對房子的產權,才有出租或者抵押房屋的權利;其次當事人與子女分開居住,使得房屋的出租或者抵押不至于影響正常生活;再就是當事人經濟狀況要適中,因為經濟條件很好,就沒有以房養老的必要,經濟條件過低,就不具備以房養老的條件。”實際操作中,真正符合條件的申請人很少,于是推行計劃在兩年前就近乎擱淺了。
幫你算算“養老賬”
住市值百萬元的房子,但兩個人每月可供支配的收入1500多元,除去日常開支,每月所剩不多。這讓一直擁有“有生之年四處逛逛走走”的張先生夫婦至今心存遺憾。為達成愿望,兩人想通過“以房養老”的形式把房產“倒按揭”出去。
老張的心愿:晚年手頭上寬裕些
家住濟南市文化東路吉祥苑小區的張先生,老家是濰坊壽光的,20多年來一直在濟南做小生意,攢下了一筆錢。60歲那年,他用這筆儲蓄付全款買了這套兩室兩廳近130平方米的房子,2004年買的,當初花費60多萬元,如今二手房評估師給出的市價已是100多萬元。
張先生介紹,他購買了養老保險,現在每個月能領養老金1000多元。自從買了房子后,他把老伴劉女士從老家接了過來。現在,劉女士每月能從所在的村里領取每月三四百元不等的補貼。如此一來,兩人每月收入約1500元。張先生說:“除去生活費、物業費等開支,每月剩不了多少錢。”
張先生夫婦有一兒一女,但“兒女們的生活壓力也很大”,老兩口外出旅游的費用根本指望不上兒女。張先生說,現在年齡大了,干不動活兒了,就想在晚年和老伴出去逛逛,坐坐飛機、旅旅游、拍拍照……可錢根本不夠啊,平日里都得處處省著花。
理財師算賬:以房養老很給力
接受采訪時,專業理財師徐洋稱,在不考慮通脹因素的前提下,假如你60歲退休,退休后每月花1000元,按平均壽命80歲計算,你將需要:1000×12×20=24萬元的養老金,假如每月2000元,你將需要:2000×12×20=48萬元的養老金。如果你的身體很健康,生活也很美滿,活到100歲呢?答案是:活到100歲,每月2000元,你就將需要96萬元的養老金!你能保證足夠的經濟實力應對老年生活嗎?“以房養老”或許能夠助你一臂之力。
徐洋稱,就拿住在文化東路吉祥苑的張先生來說,他的房子市價100多萬元,倘若實現了“倒按揭”,按目前平均期望壽命85周歲來算,張先生理論上預期壽命還有19年。粗略來算,19年后房屋折損約28萬元,但房屋與土地增值約35萬元,但由于需要減除房價評估費、稅費等費用,金融機構只能按照房價的70%支付給張先生養老費用,這樣算來,張先生每月可以獲得的實際生活費金約3200元,加上他與老伴每月1500元的收入,他們每月有4700元可支配,日子會過得非常舒適,能實現好多旅游之類的人生愿望。
【相關鏈接】其他國家的以房養老
美國※
許多美國的老年人在退休前10年左右為養老買房子,將富余部分出租。美國政府和一些金融機構還推出“以房養老”的“倒按揭”貸款,對象為62歲以上的老年人。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聯邦政府保險的倒按揭貸款;二是由政府擔保的倒按揭貸款,這種貸款有固定期限,老年住戶須做出搬移住房及實施還貸計劃后才能獲貸;三是專有倒按揭貸款,一般由金融機構辦理,發放貸款的機構與住戶同享住房增值收益。
加拿大※
超過62歲的老年人可將居住房屋抵押給銀行,貸款數額在1.5萬至30萬加元之間,只要不搬家、不賣房,房屋產權人不變,可一直住到逝世,由后人處理房產時折還貸款。
新加坡※
60歲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給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機構,由公益性機構一次性或分期支付養老金,老人去世時產權由這些機構處分,“剩余價值”(房價減去已支付的養老金總額)交給其繼承人。
日本※
老齡化現象十分嚴重,導致其“以房養老”也非常普遍。通常選用“倒按揭”形式,適用于55歲以上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