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搶灘樓市”
到“爭相退出”
在本輪房地產調控之前,“進軍地產業”成為不少企業掘金的首選,甚至一些制造業、服務業公司也跟風加入。但隨著樓市調控深入,注銷、轉讓、轉行……不少公司脫離樓市。
2月13日,北京市工商局公布數據顯示,2011年北京新設立外資房地產企業129家,同比減少55.82%。此前,北京市住建委發文稱,北京東方時代等473家房地產開發企業,在有效期屆滿后未依法申請延續,其開發資質已注銷。
“這一現象并非北京獨有。”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說,在樓市調控等壓力共同作用下,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退出樓市。
武漢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0月,武漢共有在冊房地產開發企業1375家,比上年同期減少200余家。
值得關注的是,在“退市”開發企業中,不少是近幾年“搶灘樓市”的非房地產公司。去年以來,已有水井坊(600779,股吧)、宏達股份(600331,股吧)、恒順醋業(600305,股吧)等16家“涉房”的非房地產上市公司撤離樓市。
另據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初步統計,2011年上市房企中,股權出讓共183宗,比去年增長65%。“這顯示一些非房地產上市公司,正加速轉讓房地產項目。”
1月16日,以經營高端房地產為主的廣州星河灣宣布進軍白酒行業。公司負責人表示將盡快完成企業轉型,把白酒培養成新的增長點。
開發商要想生存
除了退市只能降價
住建部最近強調,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將會繼續,一些地方嘗試給樓市“松綁”均被叫停。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房價要合理回歸。種種跡象表明,今年樓市調控不會放松。
為應對資金緊張局面,大型開發商悄然拉開新一輪融資帷幕。僅今年1月份,萬科、華潤置地、金科、凱德置地等12家房地產企業以債券、信托等方式在資本市場融資238.5億元。
但與此同時,房企也將迎來到期信托支付的壓力。國泰君安數據顯示,今年到期需要支付的房地產信托總額接近2000億元。
在多重壓力不減情況下,開發商要想生存下來,除了“退市”,只能降價銷售。不少專家預測,今年房價總體將呈現“穩中有降”態勢,房價合理調整的預期目標有望實現。
“部分開發商被迫"退市",將會促使房地產企業改變心態,盡快降價求生存,加速房價的合理回落。”楊紅旭說。
據新華社“新華視點”
北京市工商局近日公布,2011年北京有217家外資房地產企業退出市場。去年全年已有473家房企在北京注銷。在部分熱點城市,一些開發商退出房地產市場。這是政策調控下的“主動抉擇”,還是過度投機后的“被動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