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全國城市更新工作部署視頻會議要求,構建好城市更新中的資金共擔機制。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推出的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以成都玉林東路、無錫藍系列園區、貴陽太平路、威海火炬八街、蘇州十全街等為代表的老舊街區改造,積極回應了新時期可持續城市更新的要求。這些不同地區的項目因地制宜,通過創新實踐探索出一條兼顧民生改善、文化傳承、經濟激活與治理升級的可持續更新路徑,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本經驗。
制度破題,構建多方共擔的長效機制。創新城市更新可持續實施模式,需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無錫藍系列園區采用政府引導的“社會企業投資+運營”模式,通過“租金+物業+增值服務+收益分成”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實現產權人、運營者、政府管理方的合作共贏;貴陽太平路通過“政府基金+銀行融資+企業自籌”破解融資難題;蘇州十全街“共生式”更新建立四方統籌工作機制,“政府管基本、市場做提升”。這些實踐表明,城市更新的核心已從“空間改造”轉向“機制重構”,通過政策機制創新實現多方利益平衡、資金共籌、合作共贏。同時,這些案例中街區發展聯盟、商戶聯盟、業態聯合會等機構的建立,也為長效治理提供了良好保障。
活力塑造,有機更新延續城市煙火氣息。老舊街區改造既是空間煥新、品質提升,更是城市活力場所營造,需要守護城市煙火氣息。這幾個案例避免大拆大建,通過“針灸式”有機更新,保護城市肌理,延續社會網絡,呵護生活氣息。成都玉林東路通過“五個一批”,既推動業態煥新升級,又尊重原有居民習慣,留住市井生活氣息;威海火炬八街根據需求引導業主確定經營業態,將游客、商戶、青年學生等各類群體意見融入改造方案設計和經營管理模式,增添街區煙火氣;蘇州十全街通過清理占道設施、拓展步行空間、多元業態引流、營造活力場景,改造后成為人流絡繹不絕的CityWalk熱門目的地。這些生動的實踐證明,守護城市煙火氣息需以“人群”和“需求”貫穿更新全程,而隨這種煙火氣息產生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綜合效益,也恰好印證了新時期“煙火氣就是競爭力”的發展邏輯。
文化賦能,保護挖掘運用中的價值實現。這些典型案例不約而同地通過創新思維體現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挖掘和運用。成都玉林東路挖掘“老成都記憶”,通過墻繪藝術再現市井生活場景,使街區文化辨識度大幅提升;貴陽太平路揭開河道蓋板,重現老貫城河濱水場景,采用新材料、新技術提示和展現龍井橋歷史風貌,充分利用老墻、老街、老巷等文化資源要素,在改善環境同時,大大增強了城市文化認同感;蘇州十全街系統梳理歷史街巷文化基因,建立當地的“非遺活化清單”,將蘇繡工作室、評彈茶座、文化傳說等嵌入潮流商業和空間場景中,實現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交相輝映的“雙面繡”。文化保護傳承不是原封不動地擱置、僵化粗糙地仿造,而是通過文脈挖掘和現代表達,重構空間敘事,讓歷史記憶轉化為各類人群有共情、能體驗、愿消費的當代場景,從而實現其價值。
經濟撬動,存量空間資源潛力的價值裂變。城市更新既關系城市面貌和品質提升,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實施城市更新”的明確要求,城市更新正成為促進消費、孕育創新、撬動經濟發展的新支點。威海火炬八街通過景觀價值挖掘打造“轉角見海”網紅地標,帶動周邊商業文旅氛圍崛起,2024年游客數量同比增長17.8%,旅游收入同比增長15.6%;蘇州十全街改造后沿線店鋪客流量和營業額普遍提升約30%,部分增長50%以上;貴陽太平路通過對原有傳統業態進行升級,引進26個新消費品牌,國有資產首年總營收達3270萬元;無錫藍系列園區改造舊廠房為文化科技、數字設計、文旅休閑等不同功能板塊,三期陸續引進企業和商戶超過100家,2023年園區貢獻全口徑稅收1510萬元。這批案例有力帶動了片區就業增長、社會投資加大、消費流量提升、營收稅收增加,印證了“微更新產生強帶動”的經濟規律。從潛力挖掘到價值創造,培育新消費、新業態、新動能,老舊街區成為撬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可持續的城市更新絕非簡單的物質空間改造,而是通過治理再創新、文脈再挖掘、場所再塑造、經濟再激活,讓老舊街區煥發持久生命活力。隨著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各地將產生更多承載文化記憶、彰顯時代精神、充滿蓬勃生機的城市活力街區,在傳承與創新中綻放永恒魅力。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分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 范嗣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