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在第三波房地產調控的巨大壓力下,上海樓市仍不乏熱點。比如,上周閘北大寧板塊的慧芝湖三期開盤當天,現場便有千余名購房者聚集。難道果真就有不怕調控的購房群體嗎?
這是一個看似怪異的現象。怪在何處?“9.29”新政絕非兒戲,行政命令七葷八素的都端出來了。10月全國樓市立即開始降溫,新建商品房成交量環比9月下跌11%,價格環比上漲0.2%,漲幅較9月回落0.3個百分點。實行限購令的城市降溫更加明顯,尤其以深圳為甚。
但事物既然存在,就有其內在原因。首先,上海樓市對于第三波調控的反應,要比第二波調控明顯遲鈍一些。今年4月“國十條”出臺后,上海新建商品住宅的銷售量,由4月的99萬平米,劇降至5月的31萬平米。這種“跳水式”的下跌,在上海近十年的房地產歷史上從未出現過,表明買賣雙方都對“國十條”感到恐慌。
而9月底第三波政策出臺后,10月份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為131萬平米,與9月持平,比同樣是新政出臺的第二個月的5月份,足足多出100萬平米,雖然其中有9月供應的部分房源,實際簽約期延后至10月,但二者相較可謂情形大不同。究其原因,我認為是今年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量已出現非理性低迷。
按今年以來的成交量,以及接下來的市況預計,今年全年上海新建商品住宅的成交量將低于2008年900萬平米,極有可能創近十年的最低量,較2009年1888平米左右的成交量,將暴跌六七成。而近十年上海新建商品住宅的年均成交量的中值在1500萬平米左右,從某種程度上講,超過這個數,就意味著市場過熱,比如2004、2007、2009年;低于這個數就意味著市場過冷,比如2008和今年。
因此,今年成交最低迷時期已經過去,接下來的11-12月份,成交量雖然會低于9-10月份,但一定會高于最低迷的5-7月份。即便是在市場最冷的時候,依然有人在購房,可見需求方對于政策、市場的理解是不同的,其需求性質亦有所差別。從供應上分析,今年不僅成交量非常小,供應量亦偏小。今年以來,上海新建商品住宅供略大于求,二者差距小于2008年。供應不足,成為制約成交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比如,將近50個預期10月開盤的項目選擇延期開盤,造成了10月推盤量下滑超一半,導致今年首次出同當月供應量遠小于成交量的非正常狀態。
供應量的減少,一方面是開發商對于市場存在憂慮,不敢冒然開盤外;另一方面,政策調整也制約了短期市場供應。根據今年4月住建部的相關政策,前段時間上海市出臺措施,加強對商品房預售的管理,比如規定建筑封頂后方可預售,等于是推遲了預售時間;再如對于開發商上報的預售方案實行“一房一價”,尤其是對于單價三萬以上的樓盤的預售申請審核得非常嚴格,導致部分高檔住宅無法及時獲得預售許可證。
10月熱銷的閔行星河灣,近日熱賣的慧芝湖三期,都曾在預售許可證的申請方面被嚴格審查過。慧芝湖三期的熱銷,頗具代表性。其一,大寧板塊是近幾年上海樓市中的新貴板塊,新房供應量趨少,近一年多基本無新盤推出,尤其是去年市場火爆期無房可售,致使部分青睞這一板塊的購房者緊盯此盤。其二,慧芝湖是大寧板塊的標志性樓盤,經過前面兩期的銷售,已在老業主中獲得了口碑,所以有批“粉絲”早就等著三期開盤。
從中長期來看,上海中環以內的可供土地已經非常稀少,而未來幾年有限的居住用地供應中,保障性住房又占了大頭,這將限約中高檔商品住宅的供應規模。客觀的講,上海市區新房供應緊張,但二手房供應卻較寬松,問題是很購房者更偏愛新房,這就沒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