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見報社論文章:10月7日,上海市出臺了新的房地產的調控細則,明確規定上海市及外省市居民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只能新購一套住房。乍看之下,該政策不同于其它的樓市調控政策。
然而深究起來,這種地毯式的覆蓋的限制政策既對房產情況各不相同的購房者不公,又不能起到抑制房價飛漲的作用。今年4月,北京出臺了類似的限制措施,但由于北京房價普遍過高,只有很少的購房者注意到了這一點。
盡管此類政策的收效甚微,但考慮到我國正力求向消費主導型經濟轉變,“一戶一房”政策的實施還是頗有必要的。
同許多國家一樣,房地產業的迅速的發展已成為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然而不同的是,中國并沒有經歷許多發達國家在經濟衰退中遭遇的樓市低迷。2009年,中國樓價強勢反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公眾對于房地產泡沫的恐慌。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工資水平的迅速上漲在國內引發了熱議。人們普遍認為,房價過高導致房價收入比和購租比(購房和租房成本的比)居高不下。
一直以來,各地方官員將出售土地視為地方政府的一大財源,因而不愿平抑房價。但幸運的是,中央政府并不買賬。
今年4月,中央政府出臺有史以來最為嚴厲的平抑房價的政策。但這一政策作用的發揮仍需要一段時間。數據顯示,今年8月,中國70個主要城市的房價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3%。因此,唯有嚴格執行這一平抑房價的政策,中國才有能有效地限制投機性購房這一令房價一漲再漲的罪魁禍首。
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國的城鎮的家庭不再將購買二套房、三套房作為盈利手段,那么政府就能更切實有效地刺激國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如果房價上漲不受控制,那么最終將剝奪多數中國家庭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的夢想,同時也會使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造成富人多套房在手而窮人欲購一套房而不得的局面。
國要轉型為包容性強、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就不應在房地產市場的再分配政策中向手握一套甚至多套住房的人傾斜,而應盡量照顧目前尚未能購買住房的家庭。這應成為中國十二五計劃中的一大關鍵任務。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戶一房”政策的實施是個必要的開端。為確保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政府必須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來抑制房地產市場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