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土資源部近日表示,今年將在各地部署土地招拍掛出讓制度等一批改革試點。新華社三問賣地收入漲,國土部直陳分配不合理。
近日舉行的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披露,去年全國土地出讓成交總價款突破2萬億元。國土部部長徐紹史表示,房地產用地調控仍面臨較大壓力,對此必須銳意改革,削權去利。
昨天,新華社播發《透視“土地盛宴”:三問土地出讓金大漲》一文,稱有三個問題值得探究:土地出讓金緣何能在“最嚴調控年”里創下新高?巨額的“賣地”進賬如何使用?地方的“土地財政依賴癥”是否會進一步加劇?
徐紹史在上述會議上的一席話或許能給出答案:城市發展對土地的依賴有增無減,利益分配不合理,社會矛盾突出,土地出讓制度亟待進一步改革完善。這組層層遞進的表述濃縮了2010年躁動的賣地熱。
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土地成交金額前20名的城市共成交近1.24萬億元,比2009年的9230億元增加3155億元,增幅約為34%。2010年北京、上海、大連3大城市土地出讓金大幅度超過千億元,分別達到1628億元、1530億元和1117億元。土地出讓金全額納入地方基金預算管理,是地方政府不折不扣的“錢袋子”。
“創收”卻未帶來普惠
比如,按照相關規定,各地從土地出讓凈收益中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資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但審計署去年11月公布的審計報告顯示,2007年至2009年,有22個城市的提取比例未達到要求,共計少提取達146.23億元。
財政部的數據則顯示,2009年土地出讓收入為14239.7億元,當年的土地出讓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43.7%。新華社援引業內人士的預計稱,2010年土地出讓收入在地方財政收入中的比重有可能進一步上升。
盡管各界一再呼吁“土地財政”不可持續,但在當前,既要增加土地供應以填補住房市場的供需缺口,又要防止地市“過火”,合理控制地方的“賣地沖動”。這是樓市調控乃至整個經濟運行管理的一道難題。
完善土地招拍掛制度成為國土部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上述會議強調,堅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掛出讓制度。認真總結、規范和完善“限房價競地價”、“雙向競價”、“綜合評標”等多種房地產用地出讓模式,推動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和租賃制,推動土地供應由“價高者得”的單一目標向完善市場、保障民生等多目標管理轉變。
徐紹史明確,今年將在各地部署土地審批制度、土地招拍掛出讓制度、礦業權出讓方式等一批改革試點。然而,硬幣也有“陽光”的另一面。近日公布的《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強調,中國政府注重完善制度,強化監管,防止在公共資源配置、公共資產交易、公共產品生產領域出現腐敗問題。
作為范例,2001年至2009年,招拍掛出讓國有土地面積占總出讓面積比例由7.3%上升到85.3%。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強調,改革已經觸及一些深層次的核心問題,國土資源改革深入推進的難度加大,例如,從土地管理看,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城市低效利用土地二次開發以及完善土地招拍掛出讓制度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改革。
但會議同時指出,改革探索既不能等,又不能急,更不能亂,要積極探索,穩妥有序,依法依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