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湘潭市中心,有一個“神奇的樓盤”,它離市政府步行僅5分鐘,屢獲省級“優秀工程”榮譽,但在其開發商提交給建設局、房產局等行政主管部門的材料中,竟有數份政府公文,被發證機關認定為偽造。而這些假文件居然一路“闖關”成功,幫助這個樓盤獲得了竣工驗收備案證和房屋產權登記。
按照正常程序,商業住宅樓盤竣工驗收需要經過規劃、消防、建設、房產等多部門,只要有一道關把得嚴實,開發商就不可能輕易地辦到竣工驗收備案證。開發商的“蘿卜公章”是如何一路過關的?面對質疑,涉事單位紛紛喊冤,竟然稱“真假難辨”。
我國《刑法》第280條規定:“偽造、變造、買賣或者盜竊、搶奪、毀滅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印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開發商的行為觸犯《刑法》,其行為損害業主合法權益。
再說到證件,假證真的那么難以辨認嗎?正規《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編號有15位,而假證編號只有6位;正規《建設工程消防驗收意見書》上,沒有邊框紋樣,且“近年從未使用‘土建工程’字樣”,但在號稱“真假難辨”的驗收意見書上,不僅標題將“建設工程”寫成了“建筑工程”,正文中出現“土建工程”一詞,還沒有“此聯交建設單位”這一常規信息。
一個靠炮制虛假公文而獲取竣工驗收的樓盤,竟然能夠屢獲省市兩級榮譽,其開發商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懲處。相反,在當地還能不斷發展壯大,這樣一個并不復雜的案子卻遲遲破不了,不得不讓人質疑,這背后的黑色利益鏈到底有多大?
當務之急,就是徹底“挖斷”違法開發商背后的權力“保護傘”,而這些亟待上一級權力部門的強勢介入。當然,真相終究會浮出水面,開發商會得到應有的懲處,但若不能從制度上進行反思,讓此案暴露出來的監管環節漏洞得以徹底封堵,恐怕難以避免下一個“蘿卜公章”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