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2月18日,“中國個人合作建房破冰第一人”趙智強宣布正式進軍北京給“北漂”蓋房,并且透露在北京已有兩個目標地塊,房價將比市場便宜四成以上。這是繼趙智強在溫州個人合作建房成功拿地并施工后,在北京取得的實質性進展。
事件 “溫州模式”要進軍北京
趙智強給這次北京參與合作建房的人設定了門檻,“先考慮在北京沒有住房,或是有改善需求的且住宅只有一套的人可以參與,以防造成對其他參與者不公平“合作建房的價格至少比同路段同品質的房子便宜四成以上。”趙智強介紹說,北京兩塊地分別在南四環和南五環,面積都是100畝以下。初步預算,南四環合作建房價格約為10000多元,南五環約為5000多元,“會根據綜合情況及參與者的選擇,先運作一塊。”
趙智強沒有透露地塊的具體位置。“只有正式加盟的成員才會帶去看地,而且事先還要簽保密協議。”趙智強表示,北京合作建房仍以大家入股的形式來運作,“從現在開始參與到入住,還有3年左右的時間。”
背后 管理費收取急需完善制度
趙智強說,目前溫州合作建房的項目主體接近竣工,“周邊有樓盤已經奔4萬元/平方米了,我們的不足1萬元/平方米。”趙智強說,此前有人運作合作建房流產,一是拿地的時候太高調,導致很多開發商也盯上了地塊;二是管理不健全。“拿地一定要低調。我在溫州拿地都是委托好朋友去現場拍地,成功后大家才知道是合作建房用的。”
趙智強透露,在溫州項目中,他和他的團隊幾年間共收取管理費500多萬元,怎么花才合法?“這次我們會組建強大的律師團隊,建立完善的制度,這很關鍵。”溫州合作建房出現過6例上訴房子分配不公的問題,趙智強稱,在北京將抽簽選房,體現公平。
北京市住建委的工作人員表示,該委對合作建房目前沒有明確規定。但按照現有法規,只要委托的開發商有正規的手續,應該就可以。
成本分析 成本相比商品房便宜四成以上
趙智強分析說,根據溫州經驗,合作建房相較普通商品房,成本至少便宜四成以上。
一、融資成本。開發商的資金大多都是銀行的甚至是社會上的,融資成本高而且時間長。這部分大約占房價的15%~20%。
二、銷售成本。廣告、建售樓處、養活員工、營銷、售樓小姐的提成等費用,大約占10%~15%。
三、公司利潤。一般開發商預算會加上20%的利潤?這個數是最少的了,而合作建房是沒有利潤可言的,僅僅有3%的管理費。
四、灰色支出。就是所謂的“公關費用”,而合作建房所有開支是透明的,是沒有“公關費用”的。
給合作建房一塊試驗田
溫州商人趙智強率領律師團隊進京,宣布已看中南四環、南五環的兩塊地,擬尋找合作者共同出資拿地、建房。五年前,他曾在溫州老家運作合作建房,房價相當于同地區售價的四成。
對于合作建房,公眾最關注房價。相當于現價四成,雖說只是合作建房發起人的個人之辭,但肯定是經過測算的,況且在溫州已有過運作。既然如此,我看不妨放開合作建房,搞一塊“試驗田”,一來讓住房建設成本見見光,二來如果可行,高房價和住房難的問題也會因此能得到緩解。
很多國家都是允許個人合作建房的,1844年英國人首創了住房合作社機制。在德國,政府鼓勵合作建房,對合作社建房給予多方面的政策幫助:提供長期低息貸款,給予借款保證,提供合理價格的土地,減少稅收等。日本有《日本勤勞者住宅協會法》,調整合作建房中各方責任與利益關系。
個人合作建房合情合理,于我們這樣一個住房問題突出的國家來說,就更需要。目前的制約因素主要在政策層面,拿地、辦理房產證等問題,需要從政策上開一扇門。當然,這會觸及原有的利益格局。比如,如果個人合作建房比例過大,房地產經濟的貢獻數字肯定會下降一些;如果對合作建房的土地供應實行優惠,地方財政會減少收入。但這是一個價值取舍的問題——各種考量中,民生問題是否能優先考慮?
最大的問題恐怕是來自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不爭的事實是,中國存在一個龐大的房地產食利階層,比如所謂“三分之一工程款用于行賄”,就是食利的表現之一。合作建房的成本是現行房價四成,開發商的成本肯定下不來,因為那里面含有巨大的灰色成本。而一旦個人可以合作建房,這種灰色成本可能會大大降低,一些人和部門能“撈”的東西可能大大縮水,那么面對個人合作建房,他們能否淡定,恐怕也是個問題。
但不管怎么說,實現“住有所居”既是堅定不移的目標,就不應該把個人合作建房擋在門外,它可行不可行,起碼讓人試一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