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國務院,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
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仍然對房地產著墨頗多。
李強總理在報告中介紹,過去一年來,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下調住房貸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居民存量房貸利息年支出減少約1500億元,降低交易環節稅費水平,扎實推進保交房工作。
對于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報告稱穩住樓市股市,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沖擊。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優化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任務中,對房地產的基調延續了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述,即: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說明今年在穩樓市工作上,要與化解風險、守住底線等思維密切配合。
調減限制性措施,充分釋放剛改需求
報告提出,因城施策調減限制性措施,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
這也意味著,今年在推動市場止跌回穩的過程中,一些限制性政策仍有調整和優化的空間。而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工作,也是近年來穩定房地產投資的重要舉措。
住建部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2024年采納了代表委員的建議,將城中村改造的城市范圍,從原有的35個城區常住人口在3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擴大到了地級及以上城市。
根據住建部日前披露的數據,2024年全國實施城中村改造項目1863個,惠及居民136.7萬戶,建設籌集安置房189.4萬套。
做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工作,一方面可以起到消除安全隱患,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態環境,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貨幣化安置等方式有效釋放住房需求。
收儲和收購工作迎資金活水
報告強調,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控制新增房地產用地供應。
從宏觀角度來來看,今年各地在做好城市規劃工作的同時,要和土地利用等工作有效對接。而對于土地方面的工作而言,要進一步處理好增量和存量的關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持續把盤活存量用地工作做扎實。
報告提出,盤活存量用地和商辦用房,推進收購存量商品房,在收購主體、價格和用途方面給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權。
根據報告,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重點用于投資建設、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這也為收儲和收購工作帶來資金活水。
在收購工作上給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權,也意味著對于收購存量商品房的重視程度和期待明顯增加。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對中房網表示,自主權主要體現在收購主體、價格和用途三個領域。其中,收購主體的變化,預計會從目前各地人才安居集團為主的國企拓展到民企等領域。同時也會拓展到一些實體企業,如制造業企業收購房源做員工宿舍等。從價格層面看,各地定價權會更加靈活,既要考慮到房屋本身的屬性,也要考慮到企業的資金狀況,同時還要考慮到今年政府收購此類項目的資金情況。
嚴躍進指出,由于地方政府專項債在持續推進,因此后續在收購存量商品房方面,也要考慮專項債在收購方面的重要作用。對于用途層面的理解,則要看到一些地方兩會都提及用途的增加和調整。如鄭州此前提及存量商品房用做文旅項目,海南也提出用做康養項目等,這都有助于拓寬思路,即從保障房的用途豐富成其他新的用途。
拓寬保障房再貸款使用范圍,加快構建發展新模式
拓寬保障性住房再貸款使用范圍,也是此次報告中重要的表述之一。
過去,此類資金比較限制在住宅庫存領域。在嚴躍進看來,后續可能會有兩個重要變化。一是,收購的房源類型,后續對于商業和辦公用房庫存等,或納入到收購范疇。二是,在房源改造方面,過去局限于保障房,尤其是保租房領域,后續可以適當拓寬。例如,一些高校收儲做宿舍,就是非常好的用途。各地要用足用好此類保障房資金,更好發揮其用途和效應。
報告強調,發揮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作用,繼續做好保交房工作,有效防范房企債務違約風險。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接受采訪時表示,支持穩樓市。持續推動融資協調機制擴圍增效,拉長白名單,讓更多符合條件的項目拿到貸款,堅決做好保交房工作。
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披露,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目前審批貸款超過6萬億,涉及已經交付和正在建設的住房超過1500萬套。
包括未來繼續對房企債務違約風險的有效防范,這些都是恢復購房者信心和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重要舉措。
報告要求,有序搭建相關基礎性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據李云澤介紹,今年將重點抓的另一項工作就要配合促轉型。要抓緊研究制定配套融資制度,支持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構建,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除融資制度外,嚴躍進認為在“好房子”、預售資金、銀行貸款等基礎制度等方面也會有持續的工作開展,或將形成數量較多的政策和文件。
另外,對于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這項工作的節奏和也將有所提高。從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推動構建”,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加快構建”,措辭上的些許變化,也意味著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好房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稱,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準規范,推動建設安全、 舒適、 綠色、 智慧的 “好房子”。
實際上,自2023年6月“好房子”概念首次提出后,住建部聯合多部門修訂《住宅項目規范》,對房屋質量、層高、隔音、采光等指標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4年開始,各地好房子的推進工作持續開展,也形成了非常好的制度和案例。同年11月18日,李強總理在參觀調研中國建筑科技展時曾表示,要以提升居民居住品質和幸福感為導向,從功能、質量、體驗等方面出發,因地制宜推進好房子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好房子”首次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也對未來“好房子”工作的開展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
這也要求各地要扎實推進“好房子”建設,積極研究出臺相應標準,實現人民群眾的高品質居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