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原國家房改課題組組長孟曉蘇的一番言論在網(wǎng)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他說取消公攤面積這種做法,就像是賣榴蓮的時候,告訴你只賣果肉,但實際上你還是要為那個“殼”掏腰包。
公攤面積是什么?
說到公攤面積,這可是個讓人頭疼的概念。你去買房,簽合同的時候,銷售人員會告訴你一套房子的總面積,這里面除了你實際能使用的房間、客廳、廚房和衛(wèi)生間的面積外,還包括了一部分你“看不見”的面積,這就是所謂的公攤面積。這些“看不見”的面積包含了樓道、電梯井、樓梯間、設備間、外墻的一部分厚度,甚至有時候還包括地下室或者小區(qū)內(nèi)的公共設施。換句話說,只要你住在一棟樓里,這些公共區(qū)域你也有一份“產(chǎn)權(quán)”,因此你要為它們“買單”。
比如你買了一套號稱100平方米的房子,但實際上你能夠自由使用的面積可能只有70平方米左右,剩下的30平方米就是這些公攤部分。雖然你平時可能很少會用到這些地方,但它們確確實實地影響到了你的購房成本。因此,很多人對公攤面積頗有微詞,覺得這是在無形中增加了購房負擔。
取消公攤,真的省錢了嗎?
很多人一聽“取消公攤面積”,心里樂開了花,覺得這樣就可以省下一大筆錢。但實際上,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孟曉蘇指出,取消公攤面積表面上看似減少了購房者的負擔,但實際上,開發(fā)商并不會因此減少收益。相反,他們會通過提高每平方米的價格來彌補失去的公攤部分的收入。
舉個例子,假設原來你買100平方米的房子,其中30平方米是公攤面積,實際使用的面積是70平方米。如果取消了公攤面積,房產(chǎn)證上只寫70平方米,但為了保證開發(fā)商的利益,每平方米的價格可能會大幅上漲。這樣一來,你最終支付的總金額可能和原來差不多,甚至更高。因此,取消公攤面積并不意味著你真的省錢了,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讓你繼續(xù)為那些“看不見”的面積買單。
來個比喻
孟曉蘇用了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買榴蓮。以前,你去買榴蓮的時候,賣家是連皮帶肉一起稱重的。榴蓮殼雖然不能吃,但它的重量也被算進了總價里?,F(xiàn)在,假設有人告訴你,他們只賣榴蓮肉,不賣殼。聽起來似乎很劃算,因為你不用為不能吃的殼付錢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當你只買榴蓮肉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價格突然高了很多。為什么呢?因為賣家仍然需要通過提高果肉的價格來彌補沒有賣殼的損失。結(jié)果,你雖然拿到的是純果肉,但實際上支付的總金額并沒有減少,甚至可能更多。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取消公攤面積的情況——雖然看起來面積變小了,但單價提高了,最終你還是得為那些“看不見”的面積埋單。
房產(chǎn)證上的數(shù)字游戲
孟曉蘇提到,取消公攤面積之后,房產(chǎn)證上的面積會發(fā)生變化。比如,原本你買的房子是100平方米,其中包括30平方米的公攤面積,那么實際你能使用的面積只有70平方米。如果取消了公攤面積,房產(chǎn)證上只會顯示70平方米。乍一看,這似乎沒什么問題,但關(guān)鍵在于房價的變化。
為了保證開發(fā)商的利益,每平方米的價格會相應上調(diào)。這樣一來,雖然房產(chǎn)證上的面積減少了,但總的購房成本并沒有降低,甚至有可能更高。孟曉蘇說,很多人習慣于看到房產(chǎn)證上的面積越大越好,畢竟這是我們從福利分房時代延續(xù)下來的想法。那時,房子是按照建筑面積計算的,如果改成使用面積,就需要調(diào)整整個住房標準。
因此,房產(chǎn)證上的面積變化其實是一種數(shù)字游戲,它并沒有真正減輕購房者的負擔,反而讓許多人感到困惑和不滿。購房者不僅沒有占到便宜,反而覺得更加吃虧。
物業(yè)費和保障房
很多人認為,取消公攤面積之后,物業(yè)費也會隨之下降,因為物業(yè)費通常是根據(jù)房屋的建筑面積來計算的。然而,孟曉蘇指出,這是一個誤解。即便取消了公攤面積,物業(yè)費的計算方式通常不會改變,依然會參考原來的建筑面積。因此,取消公攤并不會直接導致物業(yè)費的減少。
孟曉蘇進一步強調(diào),真正解決住房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給。他認為,政府應該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為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實惠的住房選擇。這不僅有助于緩解住房壓力,還能從根本上改善許多人的居住條件。保障性住房不僅價格更為合理,還能確?;镜纳钯|(zhì)量,這才是解決住房難題的有效途徑。
換句話說,與其在取消公攤面積上做文章,不如實實在在地增加保障性住房的數(shù)量,讓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受益。這樣才能真正解決住房問題,而不是僅僅在數(shù)字上做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