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了2022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但要看到,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明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
會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
而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房地產的表述,主要體現在兩處。
支持住房改善
一是,在“著力擴大國內需求”部分,會議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
此次會議將“支持住房改善”列為第一內需,足以顯示對住房消費領域的重視。而這一表述,與國務院近日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中關于房地產的內容大體一致。
實際上,改善型需求一直是近年來的購房的主力。而未來的房地產市場能否企穩回暖,并對經濟有所拉動,如何刺激改善型需求是重中之重。基于此,未來關于需求端的政策還有一定繼續優化的空間。
首提“三保”
二是,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部分,對房地產描述的比較多。
會議提出,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行業重組并購,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同時要堅決依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要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值得注意的是,“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也首次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
而“保交樓”一詞,最早出現在7月份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中。此后,央行發布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向商業銀行提供2000億元再貸款,擬封閉運行、專款專用,用于支持“保交樓”。
做好“保交樓”工作,一方面可以避免一部分房地產項目爛尾所造成的民生問題,另一方面,做好“保交樓”工作也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因此,做好“三保”工作,將是未來房地產持續穩健的基礎。
滿足合理融資需求
最近幾個月以來,滿足房地產行業的合理融資需求,被多個主管部門反復提及。自“金融支持房地產16條”政策落地后,對于房企的資金支持力度明顯加大。
此后,“三支箭”政策相繼落地,為房地產釋放大量資金。據中房網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大約有50家銀行和各地分支機構,對80余家房企提供意向授信,授信總額超過3.5萬億元;8家房地產企業儲架式注冊發行總金額也已超過1200億元;此外,披露股權融資意向的上市房企至少超過了20家。
房地產融資政策的松動,對于推動房地產行業重組并購,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等方面都有著積極作用。
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2021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提出要“探索新發展模式”,此次會議則提出要“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這也意味著房地產行業的新發展模式已經基本確立。
《丁祖昱評樓市》指出,一方面是既有市場又有保障的住房體系的建立,未來保租房、長租房等相關政策有望發力。另一方面,則是與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的舊發展模式的告別。
對此,中央財辦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等媒體提問時表示,要抓緊研究中長期治本之策。要深入研判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人口變化、城鎮化格局,包括城市群都市圈、城市更新、再城市化等,研究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擺脫多年來“三高”模式。
房住不炒
另外注意的是,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雖然對“房住不炒”也有所提及,但與此前相比已經出現了一些微妙變化,其體現的位置已經有所靠后,但這也表明“房住不炒” 未來仍將是中長期堅持的基準定位。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近日表示,房地產對居民生活和財產、宏觀經濟循環和產業鏈穩定、政府財政、金融市場的影響,都不是別的產業可以比肩的。
劉國強指出,房地產是支柱產業,支柱不能大幅度擺動,非保持總體穩定不可。前期的宏觀調控已經化解了大漲的風險,現在大跌已成為主要矛盾,亟需止跌。當然,也不能偏離“房住不炒”的定位,要以穩民生為落腳點,以穩市場主體為重要抓手,優化金融監管制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