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文章指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治本之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三期疊加”的復雜局面,前期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不可避免產生產能過剩、債務累積、成本上升等問題,人口、勞動力、技術、全要素生產率等影響長期發展的供給側要素發生深刻變化,經濟運行主要矛盾從總需求不足轉變為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矛盾的主要方面轉到供給側。2015年,黨中央提出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通過大力推動“破、立、降”,使供需結構失衡得到矯正,通貨緊縮趨向得到遏制,不僅提振了我國經濟增長,也促進了全球經濟復蘇。2018年,黨中央進一步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要求更多采取改革辦法,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著力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推動金融和實體經濟、房地產和實體經濟等深層次關系調整優化。通過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明顯提升,發展新動能加快成長,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
未來5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其中要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F代化建設進程必然伴隨著城鄉區域結構的深刻調整和國土空間格局的巨大變化,這是釋放巨大需求、創造巨大供給的過程。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要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順應經濟發展客觀規律,促進各類要素向優勢地區集聚。要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
著力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經濟金融領域重大風險根源在于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嚴重失衡錯位、循環不暢,防范化解風險是擴大內需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機結合點。防范化解風險需要標本兼治。要加強宏觀調控特別是需求側管理,抓住主要風險點加大流動性注入和預期管理,處理好防范系統性風險和道德風險的關系。與此同時,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升治理能力,優化金融體系功能,改善資本和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達到更高水平的供求平衡,使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建立在強勁健康的經濟基本面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