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橫墻,矮矮疏窗,綠蔭兒小小池塘,高低疊嶂,綠水旁邊,也有些風,有些月,有些涼。懶散無拘,此等何如,倚欄桿臨水觀魚,風花雪月,盈得工夫,好聽絲竹,說些話,讀些書。
余秋雨曾感慨道:當生硬的外廓線和龐大的建筑怪物充塞著城市,誰能夠不覺得恍惚無措?當生活從不同的院落移植進了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誰還能看得清自己的面孔?于是人們忙于為自己的城市尋找新的象征,廣場、鐵塔、摩天大廈……然而這些只是外在的城市符號,既不屬于生活,也不屬于人文,為什么我們無法看到城市里人的狀態,無法感覺到這個城市里人的心情……這些恐怕就是引導我們溯根的因素吧。
溯源,回歸
從主觀上,在追根溯源中逐漸恢復自信,學會揚棄,在尋找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吸納了西方現代學的精髓,創造了真正屬于中國人的中式生活。這是一種歷史和人文的復興,也是一種居住形態的傳承和再造。文化的歸隊必然帶來居住的歸隊。
院落,情結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對別墅這種產品都有著一個共識——花園庭院的重要性等同甚至更甚于別墅建筑本身。庭院作為傳統中最有價值的部分,體現出中國人心中親土、親自然的天性及期許和諧生活的情結。
數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對庭院的影響,在“人建造庭院,庭院塑造人”的互動關系中,傳承滲透成為血脈深處的精神原鄉。當中國人自己的傳統和風格逐步成為當今意識形態主流的時候,開發者們也開始在這歷史轉折期重新回到對于東方庭院再探索的道路上。
中國人的房子是房子包院子,西式建筑是院子包房子,生活方式完全不同。
此外,“院子”獨有的“院中有園,園中有院”的精妙布局將東方意境之美緩緩道來。無論是在門、院、街、園的起承轉合中,還是在亭臺水榭、花香樹影的更迭中,其間既不乏曠世大宅的禮儀威嚴,又透露出自然的靈性與柔情,看似簡單,實則深奧。
中式別墅的興起,不僅僅是一陣“中國風”,更是引導我們去追尋文化和心靈的“中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