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月3日)23時34分,將迎來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
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氣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 ,“立春”即為孟春時節的開始。
雞年有兩個立春?
今年的雞年可不尋常,將會出現中國傳統歷法中的“一年兩頭春”現象,即在農歷的一年中有兩個立春日。為什么會這樣呢?
從2017年1月28日開始到2018年2月15日,為農歷的丁酉年,俗稱“雞年”,長達384天。由于立春日通常在每年的2月4日前后,因此,“雞年”包含兩個立春日,即正月初七立春(2017年2月3日)和臘月十九再次立春(2018年2月4日)。
相對于“一年兩頭春”,還有“無春年”和“單春年”。這是由中國農歷和陽歷兩套歷法并行的制度造成的。
據小新了解,“一年兩頭春”現象每隔數年便會出現一次,上一次出現在2014農歷甲午馬年,而再下次則要等到2020年農歷庚子鼠年。
一候東風解凍: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
二候蟄蟲始振: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
三候魚陟負冰: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
立春以后,由于陽氣上升、萬物復蘇、大地解凍、氣溫回升等因素,夜晚發出一種香甜,清新的氣味,取代了秋冬季節灰塵、落葉的氣味。
“咬春”:
“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鞭春牛”:
民間有“鞭春”、“打春”的習俗,就是鞭打春牛,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谷豐登的美好期盼。
“迎春”:
由于是春天的開始,我國民間都把立春作為節日來過,稱為立春節,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
立春在養生上主要是護肝
在作息時間上,人們也應順應自然界的規律,早睡早起,要力戒暴怒,更忌憂郁,做到心胸開闊,保持心境愉悅。
飲食要清淡,不要過度食用干燥、辛辣的食物。
同時,因為此時陽氣上升容易傷陰,所以要特別注重養陰,可以多選用百合、山藥、蓮子、枸杞等食物。
古諺語:“百草回芽,舊病萌發。”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和病毒也隨之生長繁殖。因此,早春時節是呼吸道疾病的易發時期,特別是孩子的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流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等。
立春之后依然比較干燥,喝花茶可以幫助驅散冬季聚積在人體內的寒氣。
此外,“春困”使人身體疲乏,精神不振,應保證充足睡眠、作息規律、適量運動、少熬夜、多食含維生素B族的食物。
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開始,萬物復蘇,鳥語花香。你準備好迎接春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