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下大同”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禮記·大同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估嫌兴K,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種理想主義的生活狀態,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為之不懈奮斗的理想和信念,也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對全球化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本質內涵的最早賦予。
位于我市商業中心的大同天下項目,結合滕州獨有的燦爛歷史文化,提出了大同天下的建設理念。古有滕文公問政于孟子,留下了善國“施善治、行仁政”的佳話;同時期的墨子倡導“兼愛非攻”,旨在表達以民為天的為政理想。時隔兩千多年,這種追求從未停止也從未間斷過,康有為《大同書》也希望建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社會, 今天我們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也是這種理想的傳承和延續。
二
大同天下以革新滕州人居歷史為使命,倡導“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鄰里親善、家庭和諧”的醇美人居文化,將人的居住需求、精神追求和社會需求三者完美融合。占地900余畝,總建筑面積近200萬平方米,建成戶數1萬余套,可居住人口近4萬,為滕州罕有之超級大盤,是宣告滕州房地產開發躍入大盤主導時代的典型代表和責無旁貸的先鋒。該項目東至善國路,西鄰104國道,南到青啤大道,北傍荊河公園,交通便利。項目委托中國美院與加拿大寶佳國際建筑公司進行規劃設計。選擇新市鎮模式—NEW TOWN,項目定位為完善配套為重點的綜合性復合大盤。住宅設計上選擇法國風情小鎮整體風格基調,尊重和結合滕州人生活方式的地域特色,著力為住區內所有住戶提供各具特色的近宅景觀視野。
大同天下坐擁實驗小學南校區、滕南中學兩大教育資源。在此基礎上,發展商將投資進行標準運動場等一系列配套建設,將現有教育資源改造、升級。幼兒園的設置與建設是發展商的又一個貼心舉措。一條龍的教育體系配套將成就滕州社區教育配套新的標桿,引領全市。省時、省力、省心,是大同天下帶給社區每個業主的無憂體驗,是大同天下極力追逐“幼有所教”之開發理念的注腳。
三
文化一脈相承,內涵與生俱來。大同天下拆遷前是東寺院和西寺院兩個村莊。東寺院建于清初,名小祝莊。村內記事碑載,乾隆下江南路經此村。為感謝村民迎送盛情,賜宴一席。鄉民以此為榮,故更村名為賜宴村,并立碑于道旁以示榮耀。后又以村西有奶奶廟,改稱東寺院。1813年《滕縣村莊表》載列東寺院,1990年改稱為東寺院街。據《姚氏族譜》載,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姚氏由巨野來滕,在城南奶奶廟西側建村,名為西寺院。歷代志書和碑碣把東、西寺院統稱為寺院村、賜宴村、四言村。1990年改稱為西寺院街。當地村民還有傳言,王姓和姚姓分別是東、西寺院兩村的大姓,乾隆下江南時途經此地,兩村的老百姓都以邀請到皇帝赴宴為榮,于是東面也設宴,西面也設宴,故而稱為東設宴、西設宴,后來幾經演化就成了現在的東寺院和西寺院。
歷史的沿革無法細考,但關于這塊土地的美麗故事依然在繼承演繹。就在大同天下項目開工奠基之初,在東寺院村的建筑工地上,出土了6塊漢畫像石,在全國漢畫像石中都是非常罕見。這批畫像石的雕刻技法有淺浮雕、凸面雕兩種,畫面構圖繁縟,內容題材較豐富,其確切年代應為東漢中期,距今已有1900余年。這批漢畫像石具有較高的歷史人文價值,既豐富了我市漢畫像石館館藏,為研究我市漢代歷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又增添了大同天下文化底蘊的厚重感。